春秋晋国悼公、平公时期,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师旷。师旷不仅音乐造诣高深,而且关心民生,以乐论政,具有高明的治国理念,后人尊之为“乐圣”。因他是盲人,他又自称为“盲臣”或“瞑臣”。
师旷,字子野,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音乐家,春秋时期晋国(今山西洪洞)人。其为何目盲,有三种说法:一说天生眼盲;二说他是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,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,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;而第三种说法就较为生动了,传卫国乐师高扬在卫国边境小城仪邑(今开封)的一个土台(即古吹台)上收徒授业,师旷慕名而来,也算是出国求学了。但师旷听讲时管不住自己,爱东张西望。老师的爱女高娥(俩人正恋爱)私下给他“加小灶”,没少费工夫。但3年下来,别的同学顺利毕业,师旷的琴艺还是不过关,被师傅当众臭骂一顿。幡然悔悟的师旷到师妹那儿取来绣花针,对自己下狠手刺瞎了双目。师旷从此心无旁骛,终成大器,创制了古典雅乐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从而奠定了“乐圣”地位。
师旷的盛名传回国内,晋悼公召他为御用琴师。关于他的音乐造诣,《左传·襄王十八年》记载他以音乐卜卦,为晋国预测战事吉凶:“晋人闻有楚师,师旷曰‘不害。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南风不竞,楚必无功’。”司马迁则记述他抚琴弹奏能使仙鹤“延颈而鸣,舒翼而舞”。
师旷精通音律,有一套成熟的音乐理论。师旷通晓五音、十二律,尤擅古琴。据说他创作了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、《玄默》、《无射》、《北鄙》、《峤》等乐曲,流行一时。楚大夫宋玉称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曲弥高、和弥寡,是典型的雅乐。明代乐家朱权《神奇秘谱》称,《白雪》为师旷所制。因有《白雪》,继作《阳春》宫调,其乐取万物之春,和风淡荡之意;《白雪》商调,取凛然清洁,雪竹琳琅之音。这样高雅的乐曲,到唐代已无传人。据知今人所传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乃取旧谱而增修者,已非原本。师旷生前声誉极高,诸侯纷纷聘请他到各处演奏。
师旷的特殊才能,表现在他精于审音辨律,尤善琴艺。师旷认为古乐有《清商》、《清徵》、《清角》三种。他继承了西周杰出政治家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传统,认为音乐的高雅低俗品位关乎时代风气,反映着政治清明昏暗程度。他指出《清商》属不祥之音,而《清徵》是吉祥之音,《清角》品位最高,不可多得,是盛世之音。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解,是因为音乐有道德教化的功能,流行于四方,对民间风俗有潜移默化的引导涵养作用。《礼记》称“情动于中,故形于声。声成文,谓之音。是故,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。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。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声音之道,与政通矣。”师旷吸收了这种儒家乐论的精华,强调音乐反映时代风气,政治的好坏影响着音乐的品位。这种见解有着深刻而合理的内涵,与唯物史观主张上层建筑诸因素发生相互作用的原理,颇有一致性,值得今人科学地把握和借鉴。